每天喂养两次精玉米、两次青贮、一次盐水,这是丁少花给肉羊定下的健康食谱。
“虽然受疫情影响外销运输不畅,但来自内蒙古和甘肃的订单消化了存栏的120只肉羊,算下来每只羊有60元利润。年前储存的精饲料和玉米秸秆正好派上用场,手里有粮、心里不慌。”3月5日,吴忠市利通区上桥镇牛家坊村7队村民丁少花盘算着肉羊养殖效益。
2013年前,丁少花和丈夫马文林靠外出务工贴补家用。
一次偶然的机缘,马文林结识了一位肉羊贩子。
看到羊贩子日子过得有滋有味,马文林心里萌生了育肥肉羊的想法。
多次“取经”肉羊饲养、配料、运输、销售窍门后,两口子走亲访友四处筹钱,于2014年下半年瞅准机会一次性购买30只肉羊。
由于不懂防疫、天气高温以及水土不服等原因,丁少花和丈夫购进的第一批肉羊,不到一周便死亡3只。
“3只羊当时价值2000元,周围邻居劝说我们放弃养羊这个营生。我就不服气,只要肯钻研学习,没有过不去的坎。”丁少花告诉记者,闲暇之余她和丈夫多次到利通区金银滩镇肉羊销售市场转悠,学习饲养技术和销售门道,肉羊育肥之路慢慢走顺了。
低价购进邻居田间的玉米秸秆,科学混合玉米、麸皮、豆粕等饲料,定期防疫消毒做到圈舍干净,确保羊圈宽敞空气流通,新购肉羊统一集中隔离饲养,冬天按时为羊打预防针……
2015年9月,上桥镇妇联为丁少花协调联系5万元妇女创业小额贷款。由于其信用良好,银行连续3年放贷。
有了资金保证,丁少花扩大养殖规模,去年最高存栏肉羊300只,成为村里有名气的肉羊养殖户。
夏天,丁少花骑上三轮车到沟渠边割草,晒干铡碎给羊吃了上膘;秋天,丁少花将村民丢弃的玉米秸秆回收腌制青贮,用于冬天肉羊上膘。
“肉羊育肥必须找准机会低价进高价出,我每次购羊只选择两个多月大的小尾寒羊,这种羊长得快体格大,出肉率高产羔多。经过4个多月的育肥,每只羊纯利润60至100元。”丁少花说。
在丁少花的带动下,村里昔日的贫困户张金花和马凤良也走上肉羊育肥致富路。
2月20日,吴忠市一家银行信贷员主动联系丁少花,为她授信10万元贷款。
村妇联主任金学梅介绍,上桥镇妇联利用妇女创业小额担保贷款政策,帮扶丁少花等农村妇女开展种植、养殖生产,通过“一帮一助”相互带动,共同走上致富路。(记者 苏 峰 杜晓星)